点击图片,即可购买
如何培养“人和”的氛围?下文从樊登解读孟子的新书《人生的底气2》中摘出具体方法,五条分别对应的是:缔造好风气、善言赢人心、多为人着想、培养使命感、激发善意。01
领导是团队风气的缔造者现实生活中,人和人之间的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,这就导致在面对同样一件事的时候,每个人的选择和最后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。孟子曾讲过这个道理:“君仁莫不仁,君义莫不义,君正莫不正。一正君而国定矣。”就是说,君主之间也会有所差异。同样是治理国家,如果君主施行仁义,那么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会仁义;如果君主正直,那臣民也都会很正直。反之亦然。也就是说,君主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缔造者,君主是什么品行,这个国家就会是什么风气,所谓“上行下效”就是这个道理。如果把这个道理引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,你会发现,一些社会风气、企业风气等问题,根源其实在领导者身上。不管是整个社会,还是一个企业,它都是个有机整体,而领导者的行为会对下面的人造成很大的影响。领导者只有做出好榜样,才能起到带头表率作用,进而有效地影响和激励下面的人。比如,领导者要用自己的行动展示给下面的人看,把“按我说的做”改成“按我做的做”,就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,在社会上或企业中形成良好的风气。02
好善言才能赢得人心我们在做事时,究竟怎样才能赢得人心,赢得更多人的帮助?战国时期,孟子正好听说自己的学生乐正子要到鲁国从政,高兴得睡不着觉,这可是很少见的情况,所以他身边的学生就问他,先生为什么听说乐正子要去鲁国执政就这么高兴呢?难道是因为乐正子能力强、有谋略、见多识广吗?孟子回答说,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乐正子“好善”,有这一点就足够了。“夫苟好善,则四海之内,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。”一旦为政者喜欢听取善言,不但身边的人工作积极性高,就是四海之内、千里之外的人,也都愿意来投奔他,向他贡献自己的才能。治理好一个国家,从来不是靠为政者一个人的能力、智慧和学识,而是靠很多有识之士一起提供意见和建议,集思广益,才有可能把国家治理好。同样的道理放在今天来说,一个人的成功,也从来不是因为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,而是因为你的身边聚集了很多能力强的人。这些优秀的人群策群力,才成就了你的强大。但是,要让这些优秀的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,你同样要有德行、有操守、讲原则,能够看到他人的努力,愿意听取他人意见。相反,恃才傲物,妄自尊大,一听到别人提意见,就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,甚至嘲讽人家“你说的这些,我早就知道了,还用等你说!”,那就相当于把有才华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了。君子和小人是此消彼长的,君子少了,小人的数量自然就会增加,阿谀奉承、偷奸耍滑之徒便会蜂拥而至。这样一来,你什么事都做不成。03
推己及人,善待他人不管你是一个企业的高管,还是普通人,想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,或者是让别人帮我们做事,首先要做的就是用心思考,寻找真正能够调动大家做事积极性的方法。比如,你是个管理者,那你就要用心想一下,甚至要推己及人,换位思考:员工也是普通人,也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努力的条件。你自己能够每天精神抖擞地工作,那是因为公司的发展与你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,公司发展得越好,你获得的回报就越丰厚。但是作为员工,大家工作的目的就是生活,即使他们跟你一样努力,获得的报酬可能也十分有限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怎么能要求员工要和你一样努力呢?如果想让别人全心全意地帮我们做事,我们不但要尊重对方、信任对方,更要善待对方,必要时甚至要把对方的利益和我们的利益捆绑在一起,一损俱损,一荣俱荣。大家都能推己及人,一起努力,最后才有可能都获得可观的利益;相反,你天天只想让对方付出,却不愿意把利益多分一些给对方,那谁会愿意跟着你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呢?04
用使命感凝聚人心关于使命感,不光我们现代人做事、创业时应该重视,古人也非常重视。在《孟子》当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:孟子在齐国没能实施自己的仁政,失望地离开了齐国。路上,孟子的弟子充虞见老师闷闷不乐,就说:“老师之前不是跟我们讲过,不怨天、不尤人吗?现在离开怎么不高兴呢?”孟子回答说:“此一时,彼一时呀!以前我只做学问,欣然自得,但现在我却希望自己能够辅世安民,施展抱负。按照时势来说,五百年就会出一位圣人,现在还没出现,大概是上天还不想让这天下太平吧!但如果要平治天下,在当今这个世界上,除了我,还能有谁呢?”为什么孟子这么自信,认为自己就是那个上天派下来教化民众,让世间无道变为有道的人?其实这就是一种自我强大的使命感。回到我们现在做事的问题上来,如果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,都能让自己和团队中的每个人产生一种使命感,那么我们就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更多的责任感。05
激发人性中的善意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·德鲁克说过,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。一直以来,孟子都主张人性本善,但总有一些好事者拿告子的“性无善无不善也”“性可以为善,可以为不善”“有性善,有性不善”这三个观点来质疑,孟子的弟子公都子有时感觉很困惑,就来跟孟子探讨这三个观点。公都子跟孟子讲完上面这三个观点后,就对孟子说您总是说人性本善,难道前面说的这些观点全都是错的吗?孟子见自己的弟子没有开窍,就回答说只要你顺着人性本身走,这才是孟子所说的性善。回到我们的现代生活当中,我们与人相处、与人共事,也同样要顺着人性本身走。我们与之共事的对象是人,所以所有行为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思考。只有顺应人性,学会激发人性中的善意,才能让事情变得简单,变得更容易解决和处理。“若夫为不善,非才之罪也”,如果有些人做了坏事,那不是他天赋资质的错。也就是说,这些人并不是天性就喜欢做错事,而是受后天某些因素的影响,才做了错事。倘若每位领导者能将以上5种培养“人和”的方法实践起来,把所有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,共同为同一个目标的实现而努力,那么“人和”就会成为最终成功的最高要素。SEEYOUNEXTTIME
商业前沿|经济金融|广告营销
社科文化|新知科普|家庭教育
职场进阶|成长励志|亲密关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