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,一个充满浩然正气、悲悯世人的大师,以及他的思想学说春秋战国时期,是中国的文学黄金时期,这个阶段出现了很多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等。孟子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。孟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大师,与孔子并称“孔孟”。孔子是圣人,他是亚圣。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。孟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年到年之间,名轲,字子舆,今山东邹县人。相信大家对孟子很熟悉,小时候就听过了他的故事《孟母三迁》:孟子之少时,嬉游为墓间之事。孟母曰:“此非吾所以居处子。”乃去,舍市旁。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。孟母又曰:“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。”复徙居学宫之旁。其嬉游乃设俎豆,揖让进退。孟母曰:“真可以处居子矣。”遂居。及孟子长,学六艺,卒成大儒之名。俗话说,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女性。果然不假,孟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,全归功于他有一个了不起的母亲。孟母有眼界,知道教育、环境对人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孟子从小在母亲的熏陶下就树立了伟大的目标,远大的理想。他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。在他青壮年时代,诸侯国合纵连横,战争不断,作为锐捷的思想家,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局和
发展趋势,于是建构了自己的学说。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,并推行于天下,于是乎到各国去游说。他先到魏国游说梁惠王,结果不采用他的主张。接着去齐国游说,并仕齐为卿,齐宣王亦不理睬他。无奈,只好去滕、鲁两国,依然碰壁。孟子只好另辟蹊径,从事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“与万章之徒,序《诗》、《书》,述仲尼之意”,开堂讲学传授他的思想。01、孟子主张“王道”、“仁政”的政治思想。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仁义学说,并把它应用到政治生活中,提出了一套缓和阶级矛盾的方案。他要求统治者“省刑罚,薄赋敛”,要“制民之产”,给予农民“五亩之宅”、“百亩之田”,使他们可以“事父母”、“畜妻子”,能安居乐业。他反对虐政,他说“民之憔悴于虐政,未有甚于此时者也”(《公孙丑上》);“今夫天下人之牧,未有不嗜杀人者也”(《离娄上》);还说“庖有肥肉,厩有肥马,民有饥色,野有饿莩,此率兽而食人也”(《梁惠王上》),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、残暴酷虐进行了尖锐的揭露与批判。他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,他说:“争地以战,杀人盈野;争城以战,杀人盈城。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,罪不容于死”(《离娄上》),控诉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。02、孟子主张“民贵君轻”的民本思想。这个主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,在那个年代,犹如一束巨光照亮了整个夜空。这是他仁政思想的核心。他重视民的作用,认为“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”(《尽心下》),主张“保民而王”。他的名言是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(《尽心下》),他甚至认为“残贼之人,谓之一夫”,象纣王那样的“一夫”,诛之也不算“弑君”。虽然这种思想是极端了些,但历史事例证明“水可载舟,亦可覆舟”,所以,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,这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重要性。03、孟子提出“性善说”的哲学思想。孟子认为“人皆有不忍之心”,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哲学核心。他提倡以恻隐之心、羞恶之心、辞让之心、是非之心作为向善的“四端”,虽然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,但是,对于强调后天修养、教育的重要作用,教育理论方面,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。04、孟子主张“舍生而取义”的浩然正气说。孟子说: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”,这种浩然之气“至大至刚,以直养而无害,则塞于天地之间”。有了这种内在修养,他的文章充满着道义正气,给人一种理直气壮、义正辞严的气势。例如《告子上》:“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孟子用人们所熟知的鱼和熊掌来作比喻,以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,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。告诉人们要做一个铁骨铮铮的人。孟子的这一思想,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。孟子的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,大家都很景仰他。司马迁对他推崇备至,唐宋八大家的韩愈、柳宗元、欧阳修、苏洵、苏轼,清代的方苞等人亦是。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侵权请联系删掉,衷心感谢!作者简介:纳兰唐儿、醉卧古典诗词国学等笔名。多家校园杂志写手,作品被《意林》等文摘转载。喜欢佛学、艺术,痴迷易经、文学,是靠古典诗词与戏曲滋养的女子。作品系本人原创,欢迎收藏、留言、转发(只限于本平台)。若转发别的平台,请征求我同意,并署我名字以及注明出处,否则以侵权起诉。请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tzrz/6559.html